登录
ENGLISH
中文
ENGLISH
首页
关于我们
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介
低碳融合发展研究院简介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观点
行业观察
产业研究
研究报告
政策文件
行业资料
氢能大数据
会议活动
大型活动
研讨会
主要工作
产业研究与智库
项目规划设计与增值服务
企业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企业ESG与可持续性咨询
标准制定
全场景氢能解决方案
合作共建产业生态
清氢学院
清氢学院简介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推荐课程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观点
最新动态
观点
行业观察
观点 | 欧阳明高: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先导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
2022.09.20
浏览量:901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等单位承办
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其中,在8月26日举办的主论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表专题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万主席,玉卓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做报告的题目是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先导,带动绿色氢全产业链商业化。我想分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一下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这是我们刚刚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的协会,刚刚在6月30号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和第一次理事会会议。万钢主席亲自出席这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截止到今年7月会员总数72家,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协会的愿景是我们要做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打造国际知名的国际组织,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全球氢能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的市场环境,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构建清洁美丽新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业务范围包括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政策标准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开展咨询服务,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建立共性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机制,发起国际合作项目,扩大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下个月会在上海召开国际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欢迎大家的积极参与。
下面我的报告主要讲三点,一是车用燃料电池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交通应用拉动氢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绿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
首先,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是中国氢能燃料电池的特色和优势,与十年前纯电动轿车类似,正在引领国际潮流。根据IEA 在2021年的统计,全球燃料电池商用车基本都是在中国推广的,巴士和卡车其它国家基本没有,都是在中国。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会取得在全球的引领地位?是得益于中国燃料电池的技术进步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一系列示范。跟2015年相比,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各项指标都是成倍的改善,比如说寿命,石墨双极板的电堆寿命从3000小时提高到15000小时。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第一次在夏季奥运会,轿车巴士一共十多辆,而刚刚结束的冬季奥运会,我们有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参与示范,而且全部都是绿氢,是由张家口的风电制氢供应的,加氢站有几十座。说明从我们当年的十多辆车,2008年建的全国第一个加氢站,到现在发展到这么大,都是通过示范考核技术承载的。
这些年来典型的研发模式,清华亿华通团队的“剥洋葱”模式,先解决系统,然后解决发动机技术,再解决电堆技术,每走一步都让它实用化,现在到膜电极解决了。
2021年,中国市场典型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水平跟丰田和巴拉德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寿命方面有些差距,包括金属板的电堆,石墨板的电堆。但几条技术路线都取得突破。典型的示范工程就是这一次冬奥会,我们认为是很成功的。因为担心氢安全的问题,团队专门组织了国际氢安全国际执行委员会给我们把关,总体来看没有出现一例事故,这充分证明氢能是一个安全的,可实用化,可商用化,可规模化的一个技术。
截至到2022年6月份,我们已经达到1万辆FCEV,“以奖代补”的五个城市群总规模也是万辆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两万辆,今后两三年国家补贴政策下的又是一万辆,所以今后几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窗口期。
我们还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和路线图。首先是效率问题。大家知道提高了效率可以增加氢瓶的寿命,另外可以减轻热管理的负担,尤其是商用车,因为燃料电池供热温度跟大气温度的温差比较小,对于长途重载的卡车来说热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它要持续运行。如果是300千瓦的燃料电池,基本150、160千瓦的热要散出去,而温差在夏天是很低的。所以效率问题,我认为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鄂尔多斯因为有30多万辆矿山用的大卡车,他们做了燃料电池重卡、换电重卡、柴油重卡,这个城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它的氢价补贴后25块钱一公斤,电价是4毛钱一度电。100公里25块钱,我们现在49吨重卡的氢耗是15公斤,每公里是3.75元。换电重卡每公里在2.75元以下,柴油重卡大概在2.5、2.6元,因为换电重卡可以低到2.3,所以换电重卡经济性可以比柴油重卡更好,但是离燃料电池重卡还有1块钱的差距。怎么办?就要提高效率,降低氢耗。我们下一步目标必须把49吨重卡的百公里氢耗由目前的15公斤降低到10公斤。为了降低氢耗,必须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必须超过50%。
第二个寿命问题,国内的燃料电池寿命跟国际还是有点差距的
,我们目前大概是15000到18000小时的寿命,下一步我们要做到多少呢?我们必须做到25000,以前我们把这个作为2030年的目标,目前看来要提前到2025年。因为我们会面临国外产品的竞争,还会面临纯电卡车的竞争,因为纯电卡车很容易超过百万公里。我们必须提高寿命到25000小时,这中间包括材料的改进,电堆的改进,以及系统的改进,所以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来解决寿命问题。
第三个成本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堆跟国际先进企业比还是成本偏高的
,所以我们现在平均的电堆成本并不比国外低,当然国外有高的有低的,我们平均下来并不具备优势。我们要逐步降低成本,目前已经降低到5000块钱一个千瓦,降低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希望到2025年再降低到1000块钱,2030年到500块钱。对于成本的降低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现在进入快速降低的通道,我们要通过规模化和国产化来降低成本。
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膜电极。
应该说中国的膜电极还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有些材料,尤其是膜还是用的国外进口。现在山东东岳的膜要开始替代了,但总体还要努力,跟国外高性能的膜进行竞争。目前国外的膜成本比较高,膜电极应该说占到我们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的一半。膜电极是我们下面研发攻关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系统做的不错,电堆也正在解决,下面重中之重是膜电极的问题。膜电极有两点,一个是提高效率,我们要向60%迈进,未来可能要在发电系统中率先实现,车用系统会慢一点。我们要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催化剂层的损失,需要在催化剂的结构上想办法,催化剂活性本身其实能做的已经不是很多了。另外就是降低我们质子交换膜的电阻,还有催化层的含水能力,主要是IC比还有反应问题。现在国际的趋势要把温度提升,温度提升之后,水淹的问题也会顺利解决。现在低温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也是一个问题。燃料电池客车是很成功的车型,东奥1200多辆有900辆都是客车,在张家口700辆客车完全可以跟柴油车竞争,在北方可以跟纯电动竞争。冷藏车也完全没有问题,现在要攻克的是重卡和长途客车。可以扩展到各种重载交通工具,例如各种火车、船舶、飞机、还有SUV也是我们很好的发展的路径,包括出租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基础设施。
带动基础设施的发展,现在有260座加氢站。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副产氢作为过渡,绿氢逐步成为主流。初期为了把燃料电池的规模拉起来,我们对氢的来源要适当的多元化,如果全部限定绿氢,那么现在价格偏高,但是要很快过渡到绿氢上去。氢有两种性,一种正氢,一种是重氢,两种自旋方向是不一样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但是热力学性质相差很大,氢的质量能源密度很高,但是体积能量密度是极小的,所以储运是一个瓶颈。目前我们的储氢方式还主要是物理储氢中的气态储氢,只能是气态高压,其它的储存方式目前也不具备技术优势和经济可行性。对于这个,首先看车上的储氢,氢瓶现在是30兆帕,但是体积太大,下面必须往70兆帕发展,但是70兆帕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预计今后几年通过国产化可以做到接近2000块钱出一公斤氢,加上还有安全阀等等,争取到3000块钱出一公斤氢,这是我们三年之内追求的目标。
另外就是储运
,我们目前的储运压力是20兆帕,储运的成本太高。原料成本11块钱,20兆帕拉100公里到加氢口38块钱,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压力提升到500个大气压
,把运输成本降下来,因为这个运输成本是很高的,甚至超过我们的氢原料的成本。
我们也要考虑其它的,比如说存氢管道,规模大的可以研发,但规模小的并不适用。还有一种就是站内制氢,如果运输的成本超过原料成本,那站内制氢是有优越性,而且站内制氢可以提高经济性,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电费比较便宜,如鄂尔多斯、四川三毛五分钱一度电。
面向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的发展路线图,从工业副产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完全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过渡
。希望2025年加氢站到1000座,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到80万辆,预计在2030、2035年应该80到100万辆,届时我们需要5000座加氢站。希望到2030原料成本低于10块钱。
最后说一下绿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我刚才谈论的是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源汽车是先导,不是氢能的全部,只是一个突破口。从未来新能源汽车革命的角度,可再生能源出来就是电,电完了就有氢,氢和电是可再生能源革命的两个主要的能源载体,氢电再互换。既是物质基础又是动力基础,氢又可以做气氨或者甲醇,不增加碳,甲醇不增加碳的前提是要从空气中捕捉再放回去。
我们有两个支柱,储电、储氢,两个循环一个转换。
全产业链从可再生能源、电网制氢、转换、储存、运输、转储、应用,氢燃料、氢储能、氢动力,我们每一种都有很多选择,所以技术路线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改变我们的选择。看典型的路径分析,我们可以从可再生能源到电网,到检验制氢,高压气氢、灌输车、增压、氢动力,这是目前燃料电池的技术路径。燃料电池还有可能是用副产氢,基础好、产业链基本具备,但现在的问题是制氢的电价,运氢的距离和燃料电池车的效率。
绿氨应用范围更大了。它可以制氢用、合成氨,远洋货轮会继续使用内燃机,因为它效率本身就是50%,并不比燃料电池效率低,所以完全可以用氨内燃机。
还有我们的长途飞机可能还会用燃气轮机,但是燃料会换成氢合成的氨,这也是IEA的全球共识。
目前绿氨出口价格是比较高的,也可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完氢无法消纳,完全可以制成氨出口。现在的问题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探索,电合成氨的化学合成法在发展之中,而我们传统的合成法的能耗偏高。
第三个纯水制氢,绿氢是最清洁的路径
,也可以用于各种途径。下面要重点讲讲氢储能的事。应该说目前的问题是制氢系统的成本和燃料电池发电的效率,因为氢储能是先把电变成氢,然后再氢变成电发回去,构成循环。目前看,绿氢技术链、产业链正在迅速崛起,氢动力正在商业示范,氢燃料有很多项目在规划之中。最重要的,目前要解决的是绿氢制取,如果绿氢的制取没有经济性,后面就很难有经济性。
三种电解水制氢的比较。目前从效率的角度,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效率差距不大,但是固体氧化物可以接近100%。投资的成本是目前只有碱性电解可以大规模商业化,质子交换膜的电解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它要用稀有金属铱做催化剂,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没有攻克。固体氧化物在国内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全行业都在投入的就是碱性电解。
中国的碱性电解系统是从哪里发源的?是718所为了做潜艇在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以前由于需求没有太多,所以技术长时间没有大的突破。目前行业的技术水平是偏低的,所以这个行业呼唤技术创新,我们团队刚刚做的一种新的系统,做了一些尝试,
主要是在安全、高效、智能三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是安全。制氢系统安全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利用在奥运会上那个氢能点火的安全技术,把它移植到制氢系统上来。
第二个,堆型以前都是圆的,其实这个堆型并不是最合理的,我们做了一种新的堆型。我们现在做的模块化的,每一个单品可以在现场直接拿掉的,500方或1000方直接扩展。
第三个智能化,发展数字平台,智能监控,让整个运行过程在监控下。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现在热定点的效率基本上很难有大突破,现在应该是解决全生命周期的效率,而我们如何保证整个效率在全生命周期是不变的?这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基础的东西都需要研究,包括隔膜、催化剂都需要创新,创新的空间很大。所以这个行业目前的关键是呼唤技术创新,希望大家都来进行技术创新,靠技术来竞争。
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成本。碱性电解制氢的成本跟绿氢价格相关,电解槽的成本直接用的现在的价格。如果电力成本低于一毛五分钱,那么就可以跟煤制氢成本相当。
集成化的氢能源系统,因为碳减排的主力还是工业和电力,电力是最重要的,由此我们煤发电的二氧化碳占到总的二氧化碳排放的40%,需要用氢能来解决这部分问题,也就是可再生能源长周期大规模的储能和利用,这就是氢储能的场景。从电力系统来讲,我们有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发电侧的时候,我们用光伏风电制氢,电解水制氢,然后储氢。比如鄂尔多斯有很多煤矿的矿井废弃之后可以用来储氢,这是最便宜的方式,再发电回去,这个可以是替代煤去发电,来调峰。现在的煤电厂都在做灵活性改造,其实氢掺到煤里面对灵活性改造是大有帮助,因为煤的燃烧在30%左右就不稳定了,氢是更优质的燃料。我们也可以制成氨长途运输到一些比较远的发电厂。
发电怎么发?我们可以燃料电池发电,现在正在做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也可以有氢燃气能机。也可以是氨燃气轮机,也可以跟燃煤锅炉燃烧,甚至全部替代成氢或者氨。我们准备在鄂尔多斯做一个示范。
总结来看,氢储能的优势,第一能量利用的充分性,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另外,规模储能的经济性可观。第三,灵活能源可以用于各种动力。制储运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管道,可以拖车,高压电、长途输电、长途制氢也是可以的。
最后做一个小结,当前的技术创新核心环节燃料电池、电解装置需要率先突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长寿命都是我们要做的。
而且要从系统层次逐步的深入到材料层次,比如说碱性电解的隔膜,我们现在都是700微米的隔膜,很厚,电阻很大,孔也太大,造成氢、氧的互串,一部分运行氢串漏就超标,必须在隔膜上实现突破。储运的技术虽不理想,但革命性突破需要基础研究的发现,当前我们主要还是选择合理的储运技术路线。
第二氢能的价值链,我们已经认识的是战略价值,所以催生了氢能热。
我们亟待开发的是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的源头在哪里?就是绿氢的经济性。
最后就是氢产业链,我们以绿氢制备的商业价值为源头来推动,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这样就可以带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我们展望一下,
未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我们绿氢要到8000万吨以上。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累计减少800亿吨,2050年当年减少70亿吨,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革命性的技术。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来提供很多资料,感谢我的团队的全体成员。谢谢各位!
(注: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文章来源:WNEVC 2022
上一篇:
观点|欧阳明高:氢能将在重载长途交通中大展身手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