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五月飞雪……无论你有没有经历过极端天气,但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没有一个地球人,能够置身事外。
经过全球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在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电力等方面可以取代化石能源,同时可以弥补可再生能源在运输、储存,以及难以应对天气变化等方面问题的氢能源,成功闯入了人们的眼帘。
“它不仅是一项新技术,是实现净零排放的最佳选项,更是一场拯救全球气候的革命。”能源专家马可·阿尔韦拉Marco Alverà编写的《氢能革命:清洁能源的未来蓝图》中以“净零排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在未来氢能如何帮助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并将“氢”定位于“电”的绝妙搭档,共同构成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拼图。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无论是“双碳”的背景需求,还是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均意味着绿氢正在迎来发展机遇。
在这场绿氢产业变革之中,女性的身影也在发光。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氢能委员会主任、山东氢古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常常“与时间赛跑”的张真形容自己“像男人一样工作”:在绿氢发展的赛道上,需要不断思考的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释放氢的潜能进而推动能源革命,真正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应对气候变化,加速实现净零排放的美好未来。
随着“氢进万家”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落地,山东、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氢能发展得到了政策大力支持,产业正呈集聚发展。“目前,单从技术指标来看,我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整个工程化能力还有所欠缺,而且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现有技术的先进性。“在‘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之下,未来绿氢的发展前景,我是很有信心的。”近日,张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新能源时代,我们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都将被重塑”
封面新闻:您曾提出“氢能承载着人类对终极能源和经济增长模式的期待”您认为双碳目标之下,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革命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张真:我们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是以一定程度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所以今天在双碳目标下,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起国家层面的绿色低碳治理体系,而不再去走传统的老路。
氢能和电都属于“二次能源”,它的优点是:来源广泛、可储存、质量能量密度比高、碳排放低,是我国现代能源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重要的路径之一。
在供给侧,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耦合将推动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在工业领域,氢能正在助力工业体系由高碳转向低碳,实现技术升级与绿色再造;在氢能应用侧,氢能在道路交通、船舶航运、钢铁冶金、化工、建筑等多元场景都可以广泛应用。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能源时代,我们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都将被重塑。
封面新闻: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氢能技术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张真:客观来讲,我国氢能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规模化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产业链各个环节仍有待完善。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升、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所以山东氢研院作为山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山东氢能领域首家专业研 究机构,背靠国家级智库,设立初衷是为了对区域氢能产业生态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服务氢能产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产业研究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细分领域的研究,涉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储能、氢冶金、氢化工、碳金融等;每年发布大量的研究报告,对氢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并在此基础上给政府部门提供了高频次的政策建议。
在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例如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孵化了“氢气浓度及杂质痕量检测技术”和“高效低铂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等项目;示范应用方面,我们参与了山东省“氢进万家”大型的示范项目。
同时,我们还承担了山东省燃料氢技术服务标准创新平台;另外我们注意到氢能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产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氢研院今年在线上推出了系列的培训课程。在线下,我们组织编写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氢能与燃料电池专业系列教材”,正在与省内外的本科、高职院校及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
“目前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涌入,推动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更快迭代、降本”
封面新闻:目前,我国氢能科技研究和应用进展如何?存在哪些挑战?
张真:总体来看,我国已初步掌握氢能产业链从制取、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关键零部件已经具备国产化能力。但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基础设施不完善、核心技术不够强、运营成本偏高等问题,高端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及工程化、商用化的经验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氢气和装备价格还比较贵,是制约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推广的主要挑战。
封面新闻:您认为促进氢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张真: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氢能产业的发展跟其他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有着高度共性。在科技创新的过程有个形象的比喻:原始创新是“从 0 到 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 1 到 10”,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从 10 到 100”。
若说第一阶段是科研工作的范畴,第三阶段是企业工作的范畴,那么科技创新领域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是第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
为什么说第二阶段最薄弱呢?科技成果从一个想法(0阶段)到技术或样品研制成功(1 阶段)的过程有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撑,因此科研人员通常能够依靠单位和团队的力量攻坚完成。但从技术或样品(1 阶段)到小规模应用测试(10 阶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中试解决批量化生产问题,进而降低技术或样品的成本;同时要找到较为刚性的应用场景,挖掘与之匹配的市场需求,解决技术超前、市场尚未培育起来等问题。
封面新闻:您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张真:我们的技术领头人往往不是企业家,不同能力的团队如何补充进来,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机制,调动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产品或技术能够真正成熟起来,成为市场可以买单的“商品”,都离不开团队、技术、市场以及资本等诸多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力。
所以,我认为氢能产业目前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涌入,来推动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更快迭代、降本,走向产业化和商用化。
“在工作中,男性、女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封面新闻:您如何看待女性在科研、创新工作中承担的角色?相较于男性女性会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张真:在工作中,男性、女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时候我就会跟同事开玩笑说自己是“像男人一样工作”。
在氢能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很多都是高学历,工作起来也是英姿飒爽,不会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
如果说优势,女性可能更善于沟通、协调、共情,如果给予女性公平、开放、包容的环境,女性不仅更努力,她的创造力也很强。
劣势就是女性在生活中,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承担很多的家庭责任,家庭和企业也需要给予女性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封面新闻:您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
张真:我认为在这二者之间是没有所谓‘平衡’这一概念的,因为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恒定的,比如我现在在工作,研究课题需要结题,那就没法去陪伴家人。在一个地方得到,另一个地方就会失去,所以需要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好选择以及时间管理,高质量地陪伴家人或完成工作,是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
封面新闻:对于从事或者致力于从事我国科研各领域工作的女性,您作为前辈有什么寄语或是建议吗?
张真:坚持自己的热爱,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不怕害怕困难;同时,女性需要去突破自我的一种限制,不要总说:自己没有能力,不够优秀,年纪不占优势等等借口,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去突破自我,还指望谁来帮你突破吗?
所以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坚持个人成长,做好生活工作的管理,都是很重要的。
记者:边雪 编辑 : 蔡宇霆 审校:熊浩然
文章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