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度实现翻番,吉林省多个在建绿氢项目加快推进。” 近日,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如此,氢能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还面临着经济性等很多困难和挑战。氢能行业如何立足发展实际,进一步找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实现提质提速?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真,来听听她对氢能行业的思考。
建议氢车高速免费政策延至 2030 年,支持氢车规模化推广
中国能源报:自部分地区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以来,效果如何?
张真:自部分地区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以来,成效还是挺显著的。目前,我国有九省三市推行氢车免高速通行费政策,大大刺激了示范城市群区域,例如山东、四川、山西等地氢车的推广。今年上半年,非示范城市群城市的氢车上牌量达到 805 辆,占到了总量的 40% 以上,充分验证了氢车可以依托整合的场景、氢源和免高速费政策等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因此,建议将全国氢车免高速通行费政策延长至 2030 年,以持续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进程。
通过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可进一步降低氢车运营成本,提高用户使用积极性,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全国统一的氢车高速通行优惠网络,打破地方行政区划限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运营,探索更优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带动整个氢能产业链的发展。
支持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降本,控制氢气价格
国氢科技“氢腾”氢燃料电池
中国能源报:业内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是制约氢产业发展的关键。那么,在这方面,行业需要怎么的支持?
张真:建议国家将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研发创新项目优先纳入 “两重”“两新” 范畴。同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可以设立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与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对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奖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提高我国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与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中国能源报:当下,氢气加注价格过高,直接影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您认为,破解之道是什么?
张真:建议参考燃油与天然气的管理模式,由地方发改委统筹氢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氢气生产、运输、储存和加注环节的监管,降低氢气供应成本。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建设多元化的氢源供应体系,包括工业副产氢提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提高氢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建立氢气加注价格调控机制,根据氢气生产成本和市场供需情况,制定合理的氢气加注价格上限,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通过价格调控,引导经营主体优化生产运营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氢气供应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行氨基绿色燃料出口退税政策,推进绿色甲醇产业
我国建造的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绿色船舶
中国能源报:氨基绿色燃料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较高的税费成为发展的障碍。对此,您有何建议?
张真:建议实施氨基绿色燃料国际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氨基绿色燃料产品,按照一定比例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增值税等税费,降低企业出口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促进我国氨基绿色燃料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国际贸易退税政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氨基绿色燃料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装备的出口,提升我国在全球氢能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氨基绿色燃料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
中国能源报:在绿色甲醇领域,欧盟等地区已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对绿色甲醇的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路线,具有显著的低碳环保优势,如上海电气等企业的相关项目已成功投产,金风科技等企业也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尽管如此,您觉得这背后还存在着哪些难题?
张真:该技术路线的推广仍面临着生物质收储体系不完善的难题。希望地方政府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生物质收储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生物质收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生物质收储站点、完善生物质收储运网络,确保生物质原料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绿色甲醇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能源报: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利用绿氢和绿煤耦合生产低碳甲醇,逐步过渡到绿色甲醇,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国情。应如何分阶段推进低碳甲醇 / 绿色甲醇在国内航运的应用?
张真:首先,应加大对低碳甲醇 / 绿色能源甲醇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低碳甲醇 / 绿色能源的生产规模和质量稳定性。
在内河航运领域,可以先从推广使用低碳甲醇燃料的船舶开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内河航运船舶的燃料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甲醇燃料加注设施,为醇氢动力船舶的运营提供保障。通过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低碳甲醇 / 绿色甲醇在内河航运的发展,实现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