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观察

奥动刘炳:储能为支柱、换电为桥梁,车网协同新生态

2025.05.12 浏览量:59

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行业领袖共探新能源转型路径。会上,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炳围绕“储能是支柱,换电是桥梁”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角色的战略价值,以及换电模式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为车网协同与能源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1.储能是解决风光消纳与电网稳定的关键  

随着风光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电力系统面临波动性与随机性挑战。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柱,是解决风光消纳与电网稳定的关键。电动汽车凭借超大规模电池资源,成为移动储能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占电网日用电量的5.8%;若未来实现4亿辆电动汽车(单车50度电),其储能容量将达2060年日用电量的43%,成为电网日内调节的核心资源。  

私家车电池的日历寿命到期时,循环寿命仍剩余约80%,可梯次利用于储能场景,进一步释放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  

2.换电模式是构建车网协同的桥梁  

换电模式可以解决电网调节的不确定性痛点。普通充电桩因车辆停放、用户响应意愿及电量限制,难以满足电网确定性需求。例如,上海某40万千瓦负荷响应测试中,仅千分之五(2000千瓦)有效响应。换电站通过集中管理电池、充电设备及电力资源,可提供稳定功率支撑,其技术指标与电网要求高度适配,成为电网可信赖的调节单元。  

 换电站可以通过分时复用储能模式降低边际成本。其核心在于实现新能源充电行为与发电动态匹配,具体策略可归纳为三点:“多发多充、少发少充、不发反充”。其中,“多发多充”可通过电价机制灵活调节,技术难度较低;而“不发反充”(即电网电力紧缺时反向放电)是难点,需通过两大路径支撑,一是换电站需为电网提供瞬时、无条件的功率支持,确保响应时效性;二是整合电动汽车电池资源,在电力短缺时通过换电站集中调度车辆电池放电。例如,山东省已允许换电站将满电电池反向供电网,实现“车-站-网”能量灵活交互,为多省份推广提供示范。 

奥动已实现换电站与电网的双向功率灵活切换,完成分布式光伏调频实验,并在多省市布局调峰示范项目。2024年起,奥动新建换电站全面标配双向充电机,并计划在重庆、石家庄等地开展V2S+S2G商业闭环示范,整合社会车辆与运营车辆资源,扩大调节能力。

通过车网互动,换电站可动态匹配新能源发电曲线,缓解“峡谷型”负荷压力,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电力与交通行业贡献中国超50%碳排放,奥动提出“固定储能+移动储能”协同模式,将交通电池资源转化为电网调节工具,降低两行业独立减碳成本,增强全球竞争力。未来,奥动将以换电站为枢纽,推动车站网深度耦合。通过规模化部署双向充放电设施、完善车网互动标准体系,加速储能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