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媒体沟通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分享了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洞察与研判。以下是他的发言全文,略有删减。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由“快不快”进入“好不好”新阶段,如何判断2025年新能源汽车走势及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受到行业广泛关注。
01汽车增量市场进入到以电为主阶段
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宏观层面看,202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房地产市场有望“止跌回稳”,带动买房买车协同消费与商用车回暖。从汽车产业自身来看,当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达244辆,参考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每年汽车市场潜在增速在2%左右。
从政策层面看,“两新”政策的实施,对汽车消费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截至2024年12月9日,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已经超过244万辆、“置换更新”超259万辆。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将有效通过汽车金融进一步放大对汽车消费的促进作用。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与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分析,预计2025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含出口)约3200万辆左右,其国内市场2600万辆左右,保持3%的增长速度,继续发挥拉动内需和投资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处于积累规模效益、夯实优势的关键期,仍会高速增长。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了3-4年的高速增长,国内市场个别月份渗透率已经超过50%。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平稳下来。2025年新能源汽车增速较前三年将趋于稳健,但仍能保持快速增长。车百智库预测,乐观情景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出口)将达到1650万辆左右,维持30%的增速。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0%,或达到55%左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02融合电动与燃油先进技术的插混、增程车型成为新能源增量中的重要力量
插混、增程车型成为重点增长领域。从需求侧看,部分保守型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插混、增程车型。从供给侧看,插混、增程车型新品排队上市,2024年年末第390批新车申报目录中,15个品牌共申报插混、增程乘用车型超50款,插混、增程车型供给进一步丰富。预计2025年插混、增程车型销量将超过800万辆,增量超过25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接近50%。纯电、插混、增程路线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各自的出路,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加多元化。
插混、增程成为解决油电争议的重要方案。仅靠电动技术很难在插混、增程路线上取得竞争优势;而单纯依赖传统燃油技术,不研究电动技术,也走不通插混、增程技术路线。插混、增程技术发挥了融合技术的优势,既拓展了新市场,也为不同技术找到了新的定位。这符合中国市场的特点,也是解决油电争议最好的方案。
03新能源商用车进入快速爬坡期
多因素推动商用车电动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政策对新能源商用车发展依旧起着关键支撑作用。例如2024年对运营货车提前报废+新购新能源的“两新”补贴最高可达14万元。随着公共领域电动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上海、杭州等部分城市率先推动国Ⅳ营运柴油货车的限行与更新,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电池成本下降,新能源商用车在部分场景的综合效益优势开始显现。以纯电重卡为例,280kWh纯电重卡的售价已经较此前降低了30%;全生命周期总拥有成本(TCO)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更具竞争力,在短途运输和封闭作业场景中,纯电重卡的年均运营成本较燃油车型低15%至25%。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有望达90万辆,增速达到80%,高于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0%左右。新能源商用车在短途运输、城市物流等细分场景的应用将迅速普及,保守估计,2025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将超过11万辆,渗透率突破20%大关。
04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加速量产
固态电池发展热度持续升温,整车企业、传统电池企业、新势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设备企业以及部分跨界企业正加速全链条布局,推动产业化周期快速缩短。
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国内发展较快,2024年出货量(涵盖车载与非车载领域)预计约达7GWh,2025年有望突破10GWh。相关量产车型将陆续上市,包括上汽荣威、名爵和长安深蓝等品牌,计划于2025年推出多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
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与验证阶段,预计未来2-3年可实现小批量生产,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如广汽集团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计划2026年搭载于昊铂车型;比亚迪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并率先在高端车型中应用作为示范项目。全固态电池在经历类似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下降周期后,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05智能化进入全面加速期
我国汽车智能化正进入全面加速普及期,塑造用户体验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方面,基础智能化正走向全面普及,2024年,我国乘用车L2及以上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分别达到55.7%和71%,预计2025年将分别达到65%和76%,在未来两三年内,基础智能化功能将成为“标配”。
另一方面,高阶智能化将加速渗透,高速NOA、城市NOA等高阶智能化功能,正向10万元至20万元的主流价格车型区间普及,显著降低了用户体验高阶智能化的门槛。
这两大趋势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跨越早期导入阶段,进入全面加速普及期。市场竞争焦点也将随之转变,随着汽车智能化功能已经成为“基础项”,消费者关注点从过去“有没有”智能化功能的基础需求,转向“好用”“好玩”的更高需求。在此前提下,车企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充分发挥智能化优势,将是这一阶段竞争的关键。
06AI技术对汽车产业带来全新变革
AI时代,汽车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最大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也会改变汽车智能化发展模式,为汽车行业带来全面变革,“汽车+人工智能”将成为最佳组合,实现两个产业的双赢。预计2025年将成为AI技术全面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关键之年。
AI技术应用于汽车端,提升产品科技属性和娱乐属性。智能驾驶方面,感知、决策等环节引入AI大模型技术,可大幅提升模型的场景应对下限和上限。AI大模型应用于数据处理环节,可以提升数据标注效率,降低训练数据的处理成本。也能够用于合成数据,提升模型的鲁棒性(Robustness,指系统在面对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其性能和功能稳定的能力),降低数据获取成本。
在智能座舱方面,AI技术能渗透人机交互、安全等各个环节,基于使用场景提供海量个性化服务和应用,让汽车变得更加“好玩”“好用”。传统零部件使用AI技术也能实现快速转型升级,比如过去传统汽车大灯在控制芯片和AI算法加持下,价值可由几千元提升至1万-2万元。
汽车及零部件全生命周期会由浅入深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企业经营与组织效率。大模型将以智能体形式深入企业“研、产、供、销、服”业务全流程,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升级。在设计开发环节,可作为AI代码助手辅助编程,同时也使CAD、Ansys等设计软件AI化;在生产制造环节,推动工厂管理、质检等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在市场营销环节,利用大模型打造高效、精准的营销系统,高效触达用户;在经营管理环节,利用大模型优化企业经营过程,如自动生成报表、整合企业知识库、优化组织流程、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在车辆使用环节,企业可借用AI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客服、智能用车助手等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更紧密的用户关系,并提供更多可能的盈利点。
07汽车产业向聚合型产业外溢效应加速
2025年智能汽车技术会快速发展,汽车新质生产力会加速在聚合型产业落地放大。
汽车“飞上去”就是低空出行。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及智能控制技术,加速在汽车领域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当前进一步外溢至低空出行工具,智能电动汽车成为低空经济的赋能者。小鹏、吉利等车企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加速布局相关产业,成为低空经济的参与者。
汽车“立起来”,由四个车轮变成两条腿就是机器人。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应用到生产和服务领域,会赋能机器人产业。海外的特斯拉以及国内的小鹏等车企,都在高度关注,甚至已经深度参与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具身智能产业的进步,很多是汽车企业技术突破后带来的外溢效应,智能汽车企业、具身智能企业或者人工智能企业,这几个产业是相通的。
08汽车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企业应调整过去盲目拓展的发展模式。追求品牌过多、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不适用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盲目扩张导致市场定位重复,大部分品牌市场销量不高,2024年中国70多个在销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有超过一半月销量低于5000辆。
当新能源汽车由过去狂奔发展进入到相对平稳阶段后,企业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比如通过内部品牌整合、研发平台架构和技术人员整合、细分市场和主要业务聚焦的战略调整,进一步降低研发和整车BOM成本,减少竞争损耗,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全能思维转变为定位聚焦,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两化”发展阶段,企业全面研发布局的投入方式,带来巨大的投入压力,进入新阶段后,需要结合外部和自身力量有选择性的投入。比如通过成熟的科技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外部赋能作用,避免时间成本和资本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探索更多产能合作的新模式,利用闲置产能代工等方式,在减少新工厂、重资产投资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
从全生命周期看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智能化阶段,以单车盈利为单一价值评估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行业需要重新探索和建立能够科学评价企业健康发展状况的新维度、体系和路径。企业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创造企业价值和盈利模式,比如通过车辆OTA服务、出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等,逐步向带有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化服务和依靠售后市场,提供更多黏性服务实现更多盈利的可能性。
09跨国车企主力在加速新本土化发展
加速由技术和供应链“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向“在中国、为世界”的新本土化模式转变。跨国车企在华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电动化阶段,一旦调整过慢,结果就是业务收缩甚至退出中国市场。跨国企业新的本土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通过利用中国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基础,结合跨国企业自身产品和品牌等优势,快速做出市场反应和技术创新,能够为跨国车企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更好地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
二是打造中国供应链和跨国车企相结合的全球共生模式,充分利用中国零部件企业优势和跨国车企的全球经验,探索新的国内外整零关系和全球布局,带动中国供应链成为跨国车企全球供应链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带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还能提高跨国车企全球竞争力,更好地按照其全球战略服务全球。
10新能源汽车要走“新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车企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汽车行业过去是由外向内吸引全球汽车产业到中国,今后将转变为由内向外,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优质产品服务全球市场,这一转变过程将面临新的全球产业竞争形势和发展环境。在过去一年,已出现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7.8%-35.3%的反补贴关税、美国加征100%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行动,未来仍将面临更多的外部打压和制裁。
国际形势的变化,将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出现转变,如中国对欧洲、美国、土耳其等地区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减缓,而在拉美、东盟、中东等区域贸易出口与产业本地化拓展持续加速。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将延续温和增长势头,整体规模达140万辆左右,区域分化和调整仍将持续。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要走出“新国际化发展”道路,核心是要区别于过去单纯的贸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协调共生关系。未来由贸易转向把生产放在市场所在地,企业应改变在当地“单干”的模式,与当地企业在资本结构、生产、品牌、技术授权等方面展开更多元的合作。与此同时,出海本地化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每个国家和区域千差万别,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复制国内的打法,要充分调研当地行业发展的法规、标准、人文等情况并进行适应性调整。